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

2019.09.03 09:56
302 0 0

 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

  王运;来(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骨伤科新乡453003)

  摘要:目的:分析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。方法:选取2016年的1月~2018年的1月来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症病患90例,按照用药方法不同,分为中医组以及西医组,分别选用中医药以及西药治疗,对比两组各项指标和效果。结果:中医组腰椎骨密度在接受治疗前有明显提升,且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;中医组用药后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,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,P<0.05。结论: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,对改变的预防和病程的延缓有积极的意义。

  关键词:骨质疏松症中医药;防治

  中图分类号:R242 文献标识码:B 文章编号:1672-8351( 2018 )11-0155-02

  骨质疏松症是对广大人群影响严重的疾病类型,尤其是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,虽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影响,却有不可忽视的致残率。关于此症的防治,西医用药效果并不理想,而我国中医无论是对此病的见解,还是用药治疗,都有独到的效用。本文分析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,报道如下。

  1资料和方法

  1.1基本资料:本文选取骨质疏松症病患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,来我院就诊时间是2016年的1月~2018年的1月。按照用药方法不同,分为中医组以及西医组,每组均纳入45例患者。中医组有男性15例,女性30例;年龄52—75岁,平均年龄是(60.4±4.6)岁;病程3个月~8年,平均病程是(2.5±1.2)年。西医组有男性13例,女性32例;年龄50—73岁,平均年龄是(61.2±4.5)岁;病程3个月。9年,平均病程是(2.8+1.3)年。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,无明显差异,P>0.05。

  1.2诊断、纳入标准

  1.2.1诊断标准: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质结构有多孔、疏松状况,经骨密度检测结果低于-2.5。患者存在腰背酸痛症状,疼痛会在处于坐位或仰卧位时减轻,会在久坐、久立时加重,通常清晨及夜间疼痛偏重,白天疼痛较轻,在咳嗽、弯腰、肌肉运动时疼痛加重;患者存在驼背、身高缩短状况。

  1.2.2纳入标准:①患者病情与骨质疏松相关的诊断标准相符。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,无此次研究用药禁忌。③患者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,未合并严重并发症。④患者交流能力正常。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
  1.3治疗方法:西医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,用药方法:阿法骨化醇(胶囊,规格为每粒0.25yg),每次用药1粒,口服,每天用药1次;钙尔奇D(片剂,规格为每片300mg),每次用药1片,口服,每天用药1次。

  中医组则予以本组患者中药治疗,首先,充分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、症状表现,帮助患者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,并选择相应的方组。辩证用药:患者存在腰膝酸软状况,有足跟或腰背疼痛症状,有关节冷痛表现,其遇到寒冷疼痛加重,脉细弱无力,形神衰惫,纳少便溏,舌体胖、质淡且苔白滑,归为脾肾阳虚,治疗重点在于助阳散寒、温补脾肾。用药方组:肉苁蓉30g、巴戟天20g、杜仲20g、淫羊藿20g、鹿茸10g。患者起病较慢,驼背或有腰背部疼痛,有颧红盗汗、五心烦热、口干口苦、失眠多梦、耳鸣健忘、头晕目眩、肢体麻木状况存在,脉细数,舌红且少苔,归为肝肾阴虚,治疗重点在于养阴清热、滋补肝肾。用药方组:杞子30g、黄精30g.生地黄20g、炙龟板20g、菟丝子20g、山茱萸20g。患者有腰背酸痛症状且活动受限,部分患者有较高骨折风险,部分患者存在骨痛症状,关节刺痛、变形,神疲乏力、面色咣白,脉细涩,舌苔白且有瘀斑,治疗重点在于止痛通络、活血补气。用药方组:红花30g.黄芪30g、桃仁30g、红花20g、川芎20g、地龙15g、独活15g。用药方法:上述药物合理配伍,嘱患者加水煎制,每天用药l剂,分两次用药。

  所有患者均持续用药半年,在此期间做好随访工作,加强对患者病情、症状及不适反应的观察,予以及时干预,提醒患者不要在应用能够对骨代谢造成影响的药物。

  1.4观察指标: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症状、体征的改善情况。接受治疗前、后帮助患者进行骨密度(大粗隆、Ward's三角、股骨颈及腰椎)水平检测。

  1.5疗效评估:患者疗程结束时相关症状、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,视为显效;患者疗程结束时相关症状、体征好转,视为有效;患者疗程结束时相关症状、体征无明显变化,或病情加重,视为无效。

  1.6统计学方法: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5.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,计量资料使用(x±s)表示,实施£检验;计数资料使用X z检验。以P<0.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
  2结果

  2.1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前、后各部位骨密度水平: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大粗隆、Ward's三角、股骨颈及腰椎等部位骨密度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,P>0.05;中医组腰椎骨密度在接受治疗前有明显提升,且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,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,P<0.05。见表1。

  表1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前、后各部位骨密度水平

  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前、后各部位骨密度水平.png

  21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:中医组用药后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,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,P<0.05。见表2。

  表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

 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.png

  3讨论

  常见的骨质疏松类型包括绝经型、老年性和特发性,这其中老年性、绝经性所占比重大。老年性骨质疏松指的是年龄超过70岁人群患有的骨质疏松症,而绝经性骨质疏松是指女性绝经后5~10年内发生骨质疏松症。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,基本治疗原则是积极调节患者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。西医方面多是以补钙和对症用药为主,收获的效果并不满意。我国中医将此症归为“骨枯”、“骨痹”,疾病的发生和血瘀与脾、肝、肾虚密切相关,而年龄偏大人群有阳气渐衰状况,多存在肾虚状况,非常容易因此对骨代谢造成影响,进而诱发此病。而中医治疗此症,往往病程补肾元、补元气的原则。本文中医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用药,将患者以气虚血瘀、肝肾阴虚、脾肾阳虚几个证型区分。针对脾肾阳虚的患者,选用淫羊藿、鹿茸能补肾阳的中药材,并配合鹿角胶、枸杞子等固本、滋补的药物,起到温补肾阳的效用闱。针对肝肾阴虚的患者,我们发现这其中绝经后女性数量非常多,这类患者多数存在肝血不足的状况,我们帮助其选择能够滋补肝肾、养阴清热、滋肾填精的药物。针对气虚血瘀的患者,由于血瘀多和肾衰相关,或肾阳不振,或肾精不足,我们帮助患者选用化瘀、活血且兼顾滋补肾阳的药物同。

  本文结果提示,中医组腰椎骨密度在接受治疗前有明显提升,且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;中医组用药后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,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,P<0.05。充分证明,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,对改变的预防和病程的延缓有积极的意义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刘海叶,刘泽,邓伟民,中医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.中国老年学杂志,2009,29(4):500-501.

  [2]谭新,刘芳,叶竹,等.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分析[J].中国骨质疏松杂志,2011,17(4):359-363.

  [3]郑建军,庞清江,孙校华,等,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终板形态改变的X线特点分析[J].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,2012,32(4):427-429.

  [4]金明柱,郑洪新,骨痿与骨质疏松症[J].辽宁中医杂志,2007,34(3):286-287.

  [5]陈予广,贾子刚.中医药辨证论治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,2017,37(2):221-222.


投诉文章 ©著作权归作者所有
喜欢  |  0
0/200字
没有更多评论了~
悬赏问题
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,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~
  • 1元
  • 3元
  • 5元
  • 8元
  • 18元
  • 自定义
选择支付方式
  • 微信支付
  • 支付宝支付
  • 余额支付
Copyright © 2014-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苏ICP备11037034号-5 版权所有: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